一年前,当加沙地带的爆炸声第一次响起时,全球社交媒体上还充斥着“巴勒斯坦和巴基斯坦有什么区别”的段子。如今,这场冲突已吞噬了2.3万条生命,却连联合国安理会的停火决议都被一票否决。更讽刺的是,当巴勒斯坦人用手机直播废墟中的生存挣扎时,全世界点赞转发的手速,远快于伸出援手的动作——为什么现代科技能让我们围观战争,却无法阻止战争?
“弱国无外交”的残酷法则在加沙被演绎到极致。以色列的炮弹可以精准炸毁一栋楼,但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却像超市优惠券——总附带使用条件。美国一边给以色列运送价值735亿美元的军火,一边在联合国高举“自卫权”盾牌;欧洲多国嘴上喊着停火,私下却忙着和以色列签天然气协议。最魔幻的是,当中国网友在微博发起#巴勒斯坦孩子需要奶粉#的募捐时,某西方媒体竟评论:“这种援助会破坏地区力量平衡。”
加沙的真相藏在细节里。联合国报告显示,当地90%人口面临严重粮食危机,但以色列海关至今扣押着600卡车国际援助物资,理由是“可能藏匿武器”。一位巴勒斯坦教师用粉笔在炸毁的黑板上写“我们仍在呼吸”,而特拉维夫的咖啡馆里,年轻人正举着“反恐必胜”的标语自拍。这种割裂让人想起1937年的南京——当时西方记者拍下日军暴行,但《纽约时报》的标题是《远东局势复杂化》。历史从不重复,但押韵。
表面看,国际社会并非毫无动作。埃及开放了拉法口岸,卡塔尔送去了发电机,中国提供了2000吨人道物资。但问题在于:哈马斯说这些援助该由他们分配,法塔赫坚持要经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以色列则要求全程监控。三方扯皮时,加沙医院里手术用的麻醉剂早已耗尽。更荒诞的是,某国提出“和平路线图”的前提竟是要求巴勒斯坦各派先承认以色列——这就像要求被抢劫的人先给劫匪写感谢信。
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以120:14通过停火决议,但以色列随即宣布扩大军事行动。戏剧性的是,投反对票的美国三天后竟向加沙边境派出了航母战斗群——名义是“防止冲突扩散”。这种操作像极了黑帮电影:小弟在前街砍人,老大在后巷放风。更劲爆的是,泄密的五角大楼文件显示,部分美军顾问直接参与了以军作战计划制定。原来“代理人战争”早已升级为“联合军事行动”,而全球观众看的竟是删减版。
某些人总爱教导巴勒斯坦人“要理性克制”,却对以色列的F-35战机保持沉默。他们称赞乌克兰“为自由而战”,但把加沙的抵抗称为“恐怖主义”。这种选择性正义就像只给火灾现场的一部分人发灭火器。更可笑的是,当中国建议召开中东和会时,有人竟质疑“中国不够中立”——难道让军火销量世界第一的国家来调停才叫公正?
如果明天加沙发现稀土矿,后天以色列就会收到停战通牒?当“人道主义”遇上地缘利益,到底谁在真心救人,谁在假装眼瞎?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但小心,可能你刚打完字,就有人给你扣上“反犹”或“挺恐”的帽子。
创通网配资-股票办理开户-炒股配资手机版-国内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