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
其代表性项目囊括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等
共计184人入选
上一期
我们一起感受了部分传统技艺的魅力
展开剩余95%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
“传统技艺”专题
感受福建文化的魅力
感受传承人的精神
从业28年,师从父亲谢启明。永定菜干是闽西八大干之一,采用当地优质芥菜制成,风味独特。谢庆辉完整掌握永定菜干“三蒸三晒”核心工艺,2008年创办金谷土楼食品公司,推动传统技艺标准化生产。在保留古法陶瓮发酵工艺的同时,引入现代质检体系,建立“公司+传习所”模式,培养新生代传承人。主导的“土楼”牌菜干获福建省著名商标、龙岩老字号等荣誉。作为龙岩市人大代表,积极推动非遗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与活态传承。
在物资丰富的龙岩,人们追求食材新鲜的同时,也会将食材制作成干货,这是当地人珍惜食材的体现。龙岩市永定区地处福建省西南部,这里土壤松软肥沃,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且水量充沛,这为芥菜的种植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秋收立冬后,家家户户都会种植芥菜作为冬储食物,以用来准备春节期间餐桌上一种美食必备的原材料——永定菜干。
将芥菜制作成菜干,是永定的人们对于芥菜多样的处理手法中,传承最久的一种方式,相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生长成熟的芥菜经过收割后,进行水洗、摘叶、晾晒,就可以进行菜干的制作了。在春节前收获的新鲜芥菜,历经一个月左右的洗、蒸、切、晒等工序加工后,已经成为色泽乌黑油亮,香气浓郁,味道甘甜可口的永定菜干。
从业40年,师从父亲范义志。上杭萝卜干是闽西八大干之一,始于明代,具有金黄透亮、脆嫩爽口的特点。范建杭完整掌握“冬腌夏藏”古法工艺,2012年创办杭丰蔬菜合作社,创新“基地+农户+工厂”模式,建成年产千吨的现代化生产线,带动百余农户就业,产品远销海内外。开发即食产品系列等12个品种,推动技艺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推动传统技艺的产业化发展。
龙岩上杭山水相依,土壤肥沃且富含矿物质,为萝卜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温床。本地萝卜品种身形修长、肉质紧实,水分恰到好处,带着土地质朴又清甜的气息。每年秋冬,田间萝卜摇曳生姿,翠绿地毯瞬间铺满,农户们忙碌采收,那是丰收喜悦与传统续写的开端。
上杭萝卜干之所以有它的独特风味,其制作工艺是个关键。在上杭,萝卜干制作一般在冬至前后进行,要经过“晒、腌、藏”三道工序。色泽金红透亮的萝卜干条条饱满,纹理明晰。咬上一口,“嘎吱” 声响彻耳畔,咸香脆爽的口感瞬间爆开。紧接着,清甜的回甘萦绕舌尖,层次丰富。
从业31年,师从父亲罗源明。连城地瓜干是闽西八大干之一,始于清代乾隆年间,曾为宫廷贡品。其成品色泽金黄透亮、口感软糯香甜。罗远雪继承祖传“三蒸三晒”工艺,2006年创立福农食品公司,推动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型。研发81项专利技术,开发速溶紫薯羹等新产品。建立标准化生产线,年产值达5.6亿元。带领企业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产品远销海内外。带徒罗建雄等4人,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生力量。
图源:文旅龙岩
连城地瓜干是地道的福建客家小吃,凭借其特有的风味和口感,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早在清代,福建连城的地瓜干就作为宫廷贡品,以其独特美味征服了宫人们的味蕾,被尊称为“金薯片”,成为皇家宴席上的珍贵小点心。
图源:余长青
制作地瓜干的过程,需经过“一蒸为熟,二蒸为甜,三蒸为软”的精妙步骤。带皮红薯先蒸至熟透,切片晾晒;再次蒸煮,并反复晾晒,直至晒出糖分;最后第三次蒸制,保持地瓜干的柔软口感。这种繁复的制作工序,赋予了地瓜干独特的质地和风味。“三蒸三晒”制作出的连城地瓜干,保留了一定的水分,使得质地柔软,充满弹性。在咬下的瞬间,软糯与嚼劲完美交融,满口生香。
从业37年,师从父亲王德华。武平绿茶是闽西特色茶品,具有外形紧结、汤色黄绿、香气清高的特点。王新宝继承祖传制茶技艺,于2007年创立“年年春”品牌。对传统“复炒升白”工艺进行改良,形成“盐霜”特色,研发翠芽、雪螺等新品种。个人荣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带领企业获“省著名商标”等荣誉,产品获省级以上奖项60余项,包括8次“茶王”称号。带徒兰添汉等8人,建立千平方米展示中心和培训基地,推动技艺传承发展。
图源:武平发布
龙岩武平位于龙岩市最西端,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缠雾绕,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森林覆盖率79.7%。境内黄壤资源丰富,适合植被生长,留存了大量野生茶树,是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
武平高埔茶不仅完整传承了中原制茶技艺,还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发展出了武平绿茶完整、独特的传统制作技艺。
从业39年,师从李长福,1990年起独立经营,2012年创办津馥茶业。其制作工艺“重晒青、轻摇多遍、炭火精焙”,所制茶品以醇厚甘爽、兰香持久著称,获龙岩市“红古田”杯金奖等茶王赛金奖。带徒15人,其中9人获“茶王”称号,4人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作为龙岩市人大代表,积极建言茶产业发展。积极参与非遗展演、公益捐赠等活动,建立茶文化展览室,推动263亩生态茶园建设,为技艺传承与推广作出贡献,获评省劳动模范。
图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业40年,师从父亲张文佑。1997年创立仕安茶厂,2019年注册“张士安”商标。其工艺注重“适度晒青、精细做青、分段烘焙”,所制茶品以“清而不青,透而不红”风格闻名,代表作“匠魂”两度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个人获茶王赛奖项26个,带徒23人,其中4人获“茶王”、3人获评市级非遗传承人。参与制定《漳平水仙茶加工技术规范》标准。常年义务培训茶农,在CCTV7、故宫博物院等平台展示推广,推动漳平水仙茶技艺传承与品牌发展。
漳平水仙茶原产于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溪口村大会自然村,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2021年,“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主要有8道工序:采青,采集成熟中小开面2—3叶,以午青为佳;晒青,以第一、二叶呈凋萎状态,叶面失去光泽,叶缘稍卷,香气显露为宜;晾青,放于室内阴凉通风,恢复鲜叶活力;做青,茶叶手握如棉,叶面黄亮,成汤匙状,叶缘红点显明,花果香显露;炒青,翻炒叶色黄绿、叶片卷皱,握能成团,放能散开且带有黏性;揉捻,将茶青揉至呈条状,汁液略有渗出为止;定型,这是漳平水仙茶的标志性工艺,先铺开印有各商号的包装纸,上置内边木模,加入已经揉捻好的茶青,再用木槌压紧,成型后将包装纸扎紧,用米浆粘封;烘焙,有初烘、复烘、足干三个步骤。
从业41年,师从父亲卢渊汀。深耕茶叶审评与生产技术推广,1999年创办天福缘茶厂,创新研发“花香型”红茶工艺,提升寿宁高山红茶品质。其技艺核心为“两段萎凋法”和“手工做青”,所制茶品获“中茶杯”特等奖等国家级奖项16项。主持制定《寿宁高山茶》团体标准,发表茶学论文7篇,指导建设生态茶园2000余亩。2019年成立技艺传习所,带徒12人,培养市级制茶能手3人、县级非遗传承人2人。
图源:文旅寿宁
宁德的寿宁红茶手工制作技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品质。清末至民国年间,茶叶为寿宁历史上最为大宗的农业土特产出口商品,曾盛极一时。寿宁红茶外形细紧,条索均整,色泽乌润。汤色橙红明亮似琥珀,香气高扬花香酸郁悠长,滋味甜醇鲜爽,汤香浓郁口齿留香。叶底红亮舒展软嫩匀齐鲜活,具有天香仙韵的独特品质特征。
图源:范志兴
寿宁红茶手工制作技艺的原料以寿宁县辖区内海拔500米以上的小菜茶为主。寿宁红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烘焙和挑拣等工序,每道工序都至关重要,对红茶的最终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从业43年,师从父亲郑嫩弟。退伍后进入福安坦洋茶场学习,系统掌握传统制茶技艺。其技艺特点突出精制工艺,成品茶以“匀齐秀美、甘活醇厚”著称,创新研发“坦洋金针”等系列产品,获“红茶茶王”等荣誉20余项。主持制定6项福建省坦洋工夫加工技术标准;发表《提高坦洋工夫红茶品质的主要措施》等学术论文。坚持技艺传承,举办技术培训班50余期,培养制茶人才5000余人,开展中小学生茶科普活动超万人次。
图源:福建档案
坦洋工夫红茶始创于1851年,发源于宁德市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2021年,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坦洋工夫红茶初制过程包括萎凋、揉捻、渥红、干燥四个步骤,再经过复火、筛分、拣剔等精制工序,分成各个级别的商品茶。从初制加工到精制筛分,经“抖、分、捞、选、簸、漂”六大核心工艺技法的十几道制作工序,形成外形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的成品。冲泡则汤色红艳、滋味甜纯、香气鲜爽、叶底红亮。
从业47年,师从父亲卓福亮。完整掌握古法红糖“连环锅熬制”全套工艺,坚守“火不停灶不歇”的传统生产模式。2013年牵头成立昌运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甘蔗种植500余亩,带动农户累计增收2000余万元。其红糖以“零添加、自然色”为特色,使用杉木、竹制传统工具。年均开展非遗科普活动20余场,累计服务学生超6000人次;参与拍摄《福安味道》等宣传片,获评福安市金牌工人、乡土人才等荣誉称号。
在宁德福安,红糖传统制作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福安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福安境内即已种植甘蔗。明代,福安就采用传统榨糖技艺,用水牛或水力作引力,带动石碾榨出甘蔗汁水,人工熬制红糖。福安的红糖传统制作技艺既保持了糖蔗原本的营养,也使红糖带有一股类似焦糖的特殊风味,香味萦绕。
如今在福安,红糖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福安小吃文化、年节习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2022年1月,福建红糖制作技艺(福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从业30年,师从王奕森。完整掌握了福鼎白茶传统制作工艺,创新研发复式萎凋技术并获得4项国家专利,其成立的“玉琳清语”品牌白茶屡获“中茶杯”特别金奖等荣誉。坚持生态有机种植,打造300亩有机茶园,带动3000亩合作茶园,培训茶农3000余人次。带徒十余人,其中3人为县级非遗传承人。将中医理论与白茶研究结合,开创了补气白茶、滋阴白茶等功效型产品。为福鼎白茶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图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业42年,师从吴香珠。完整掌握福鼎白茶传统制作工艺,创新研发金花白茶工艺,获得4项国家专利,其制作的“鼎名”系列白茶多次荣获宁德市茶王赛金奖。带徒12名,其中多人成为茶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在磻溪等地建设生态茶园1500亩,带动1200多户茶农增收。长期致力于白茶文化的传承推广,定期举办技艺培训、茶事活动,并出版《自然的清供-正山白茶》等专著,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作出贡献。
福鼎白茶主产于福建省福鼎市,有“白茶之乡”的美誉,其独特的海拔、地势、土壤和气候环境,具有适宜白茶生产的自然条件。2021年,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以上2图图源:福建档案
福鼎白茶因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福鼎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成品茶主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和新工艺白茶。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主要分为初制和精制。该茶在制作时不炒不揉,文火足干,适度的自然氧化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
从业23年,师从父亲蓝俊春、兄长蓝彦平。完整掌握畲族乌米饭“黑、亮、晶、香”等传统工艺,2013年创办福建山哈食品有限公司。创新开发草袋饭、竹筒饭等系列产品,在温州等地开设品牌连锁店,产品获“太姥山杯”地方风味小吃铜奖等荣誉。作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建立300亩乌稔树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20多户畲族群众增收。带徒4名,开展126场技艺展演,积极组织“三月三”等民俗文化活动,为畲族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2023年4月22日,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福鼎)在央视一套《非遗里的中国》闪亮登场,以其精彩的口感和味道征服节目嘉宾。自古以来,乌米饭是畲族同胞“三月三”过节的传统食品。受畲民影响,每逢春末夏初,在福鼎很多地方也有了吃乌饭的习俗。
以上2图图源:幸福福鼎
如今,闽东畲族乌饭在保持传统工艺基础上,经传承人长期探索,已开发出许多新的美食饭谱:原味乌米饭、乌米汉堡、草袋乌饭、竹筒乌饭、乌米、手抓乌米饭、乌米年糕、乌米锅巴、乌饭粽子等,食谱十分丰富,深受广大美食消费者欢迎。
假如你来到福建
会惊奇地发现
这里的光从不曾熄灭
只是换了种方式在烟火里生长
传说中的非遗并不遥远
就在日常里跳动着
它们不是世界文化遗产里的冰冷坐标
而是“活着”的“东方精神”
后面,我们将会继续与各位一起
感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
品味福建非遗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发布于:北京市创通网配资-股票办理开户-炒股配资手机版-国内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